美關稅升高台電子業風險 嚴峻挑戰挾轉型契機

作者: Howie Su
2025 年 07 月 09 日

川普政府掀起全球貿易關稅風暴,本文檢視台灣電子出口的結構與對美依存度,並剖析台灣產官各界的因應策略,以及國際競爭版圖的變動,最後展望未來3~12個月台灣電子業的發展趨勢與建議。

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5年重返政壇後不久,再度掀起全球貿易關稅風暴,新一輪關稅政策對多國商品祭出高額關稅,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電子產業形成重大壓力。在新關稅上路90天後,台灣電子業供應鏈、價格與競爭格局正出現深刻變化,本文將分析川普政府關稅政策要點,檢視台灣電子出口的結構與對美依存度,探討關稅實施三個月後可能出現的供應鏈、價格、轉單、庫存與研發影響,並剖析台灣產官各界的因應策略,以及國際競爭版圖的變動,最後展望未來3~12個月台灣電子業的發展趨勢並提出建議。整體而言,這場關稅風暴對台灣電子業既是嚴峻挑戰,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。

川普關稅政策震撼彈

2025年4月,川普政府宣布大刀闊斧的全球關稅新政。核心措施包括:對所有國家的輸美商品一律加徵10%的全球關稅作為基準,並對被美方視為存在不對等貿易行為的57個國家加徵更高幅度的對等關稅,稅率範圍從11%一路提高至50%不等。其中對中國大陸的關稅尤為嚴厲,初始設定為34%,隨後在談判博弈中一度提高至125%以上(加上其他措施累計甚至達145%)。墨西哥則一度遭威脅課徵25%懲罰性關稅,作為敦促其配合美國控管非法移民與毒品的籌碼;最終美方允許符合《美墨加協定》(USMCA)的墨西哥商品享受關稅豁免待遇,以鼓勵北美區域內的供應鏈合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川普此輪關稅以國家為單位計算,強調所謂互惠原則:別國對美課多少稅,美國就課回約一半。例如,美方聲稱中國對美有效關稅相當於67%,因此美國對中貨物課徵34%;歐盟對美關稅約39%,美國則回徵20%;日本與南韓對美關稅約46%和50%,美國對其分別徵收24%與25%。台灣被認定對美關稅等同64%,對應美方祭出32%的對等關稅。川普在記者會上特別點名台灣,指責絕大部分晶片生意都跑到台灣,美國曾是半導體王者卻幾乎失去一切,因此要對台灣重稅以重振美國產業。

他雖然稱讚台積電等企業加碼赴美投資,但仍未給予台灣任何豁免待遇,顯示其關稅政策對盟友亦一視同仁的強硬態度。針對盟友反彈與經濟震盪風險,川普政府在4月中稍作讓步:暫緩對包含台灣在內的75個國家加徵高關稅90天,這段期間僅徵收10%的基準關稅,以換取談判空間。不過,中國不在緩徵名單內,對中關稅反而立刻提升到145%的前所未見水準。90天休戰期過後,若談判無果,包含台灣的相關國家將按原定稅率全面開徵關,在這種情況下,台灣電子業自2025年7月起將面臨32%的高額關稅衝擊,供應鏈運作和全球市場版圖也勢將出現變局。

台灣電子業出口結構與對美依存

台灣以電子資訊產業聞名於世,電子產品是外銷的絕對主力。在2024年,台灣總出口中電子零組件類金額達1,772.2億美元,占整體出口37.3%,其次為資通訊與視聽產品1,325.1億美元,占約28%。兩項合計占出口比重近三分之二,反映出台灣經濟對電子業高度倚重的結構。

在市場分布上,美國已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。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額首度突破千億美元,達1,114億美元,年成長超過四成,占總出口比重約23%。相較之下,對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的依存度則從過去接近四成降至約三成出頭。對美出口激增使台美貿易順差創新高(2024年對美順差約648.8億美元)。據統計,台灣出口美國以電子及資通訊產品為最主要項目,其中資訊通信設備、積體電路及記憶體等就占了近69.3%的比重。

換言之,美國市場對台灣半導體晶片、電腦零組件、網通設備、消費電子等產品的需求尤為強勁。在企業層面,眾多台灣科技龍頭深度參與對美供應鏈:台積電(TSMC)為Apple、NVIDIA等美國廠商代工先進晶片,鴻海(富士康)與和碩等承攬iPhone、筆電的組裝代工,大型ODM如廣達、仁寶主要客戶也包括美國品牌。這些公司營收中來自北美市場的比重動輒達兩三成以上。以台積電為例,其先進製程晶圓有相當部分最終銷往美系客戶;鴻海集團則在中國大陸、墨西哥等地為美國企業代工電子終端產品。

總體而言,台灣電子業對美國市場的依存度近年節節攀升,從2016年出口占比12%躍升至2023年的17.6%,2024年更進一步攀高至約24%。這種趨勢一方面受惠於美中貿易戰下美企轉單台灣,另一方面也使得台灣電子產業對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動格外敏感。

供應鏈與生產布局的緊張

首先,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新配置的壓力。台灣許多電子產品過去在中國等地生產,再出口美國,如今這些經由中國製造的產品一踏上美國海關即面臨高達數十%的關稅,供應鏈被迫加速調整。許多廠商在關稅生效前曾經提前拉貨,將產品趕在課稅前出口,以致2025年3月台灣對美出口一度飆出單月歷史新高。但關稅實施後這種緩衝效應迅速消退,廠商現在不得不思考長期的產地轉移方案,以電子代工產業為例,台灣主要ODM/OEM業者的生產基地遍布中國、東南亞、印度、墨西哥、東歐等地。據估計,考量整體產能分布後,台系ODM產品平均將被課徵約35%~40%的關稅,其中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倚重中國生產的部分。

以iPhone組裝為例,鴻海與和碩約60%產能位於中國、另有15%在印度,美國關稅上路後,中國段產能遭受重創。伺服器、個人電腦(PC)及筆電等產品同樣如此—這些項目對美出口比重高,高關稅使其價格競爭力驟降。短期內,台廠除了與美國客戶、零組件供應商協商共同分擔部分關稅成本之外,別無他法,因此預期這幾類產品的對美出貨動能將明顯下滑。不少代工廠開始延後接單、生產放緩,以避免製造越多、虧損越多。在此背景下,台灣電子業者加速啟動生產據點多元化戰略以應對。

事實上,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,不少台廠已陸續在越南、泰國、印度、墨西哥擴建工廠,以分散政治風險。面對2025年的更嚴厲關稅,新一輪供應鏈重組正在上演:未來台廠往往將中國生產線保留供應中國內需及非美國市場,而針對北美訂單則改赴東南亞或美洲設廠生產,以繞開高關稅。例如,有的筆電代工將部分組裝從大陸遷回台灣或移至墨西哥;網通設備廠也提前將部分對美產線從中國移回台灣或其他東盟國家,透過這種區域佈局再平衡,台灣業者希望在滿足美國大客戶需求的同時,降低自身受單一關稅政策掣肘的風險。

價格上漲與客戶轉單效應

其次,關稅成本傳導至價格與需求,正在改變國際訂單流向和市場競爭格局。對美輸出商品被課稅後,其售價勢必要上調,漲價效應將抑制終端需求。以台灣的PC產業為例,兩大品牌廠宏碁與華碩約四分之一營收來自北美市場,一旦筆記型電腦加徵關稅,品牌方勢必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終端售價走高將降低換機意願,預計2025年全球筆電出貨量恐出現衰退,雖然這些廠商表示正積極尋求與美國在地ODM合作、提高「美國製造」比例減免關稅,但短期內進展有限。

可以預期,在價格敏感的消費電子領域,較高的售價將導致部分美國消費者延後購買計畫,甚至改購美系品牌或其他來源的產品,台灣廠商恐失去部分市場占有率,面對訂單銳減風險,台灣供應商與美國客戶之間開始出現成本分擔的新博弈,一些美國進口商希望供應商降價以部分抵消關稅;而台灣廠商為維護客戶關係,也多表示願意共擔某些稅負壓力。例如,網通設備業者透露,他們仍傾向維持在中國或東南亞等低成本產地生產,再銷美,但前提是需與美國電信營運商協商如何消化新增的關稅成本。

這意味著,部分關稅將轉嫁回台灣廠商自身,直接侵蝕其利潤空間,當利潤受到擠壓,企業可能減少對價格不敏感客戶的折讓優惠,一些美國買主轉而尋找關稅較低國家的供應,以降低採購成本—這形成客戶轉單效應。例如,如果某類電子零件越南製造只被課10%關稅、台灣製造卻要32%,美國買家自然更願意改從越南進貨。短短數月內,台灣廠商已明顯感受到部分美國客戶訂單流向關稅較低的競爭對手,不得不思索如何挽留訂單或開拓其他市場,彌補對美業務的下滑。

庫存壓力與研發投入趨勢

再次,高關稅衝擊供應鏈節奏,令庫存管理和技術投資也受到影響。在關稅陰霾下,美國通路商和終端品牌對未來需求轉趨保守,普遍放緩了庫存補貨的速度,以免產品滯留倉庫期間累積關稅成本。這使得台灣上游廠商手中的庫存水位提高,資金週轉變慢。特別是在網通和伺服器等B2B產業,由於企業資本支出趨於謹慎,新一代設備的升級換代進程明顯放緩—許多電信業者對Wi-Fi 7、DOCSIS 4.0等網路技術的擴張速度低於先前預期,部分固定網路寬頻建設計畫也延後推行,需求走弱與庫存壓力交織,進一步影響相關廠商的收益表現和生產計劃。

對台灣電子業者而言,當前首要任務從滿足訂單轉為控制庫存與現金流。一些公司選擇減產去庫存,甚至暫時關停部分生產線以避免庫存積壓。同時,面對不確定環境,企業在研發與資本支出上也趨於謹慎。雖然短期內尚未出現大規模削減研發的情況,但可以預料,若關稅高壓長期持續,部分廠商可能延後新產品研發時程,或縮減研發預算以節省成本。尤其是中小型電子零組件廠,盈利壓力大時恐無力投入高風險研發。

所幸,龍頭企業如台積電等在研發方面依然保持投入,以維持技術領先優勢。但總體來看,關稅造成的經營壓力勢將對創新投入形成牽制,這點需要密切關注。值得一提的是,半導體產業目前受到的直接衝擊相對有限。美國政府在制定關稅清單時考量到本身產業需求,暫時將晶片類產品列入豁免清單,台積電等對美晶圓出貨未立即被課以32%關稅,這讓台灣半導體業者爭取到短暫緩衝。

然而,川普已揚言很快將對晶片課稅,顯示半導體恐難永久置身事外,一旦未來晶片也納入課稅範圍,將對台積電等造成直接打擊,並重創包括美國科技公司在內的全球電子業生態系,因此,半導體產業正密切關注美方動向,同時加緊在美國本土設廠的腳步,以提前因應可能的政策變化。

標籤
相關文章

川普稅收大禮:35%抵免讓台積電在美經營無後顧之憂

2025 年 07 月 03 日

中低價智慧手機推波 2014年半導體產業「錢」景俏

2013 年 10 月 14 日

中國限電多家大廠停產 恐帶動晶片漲價潮

2021 年 11 月 22 日

新建晶圓廠緩不濟急 晶片缺貨問題得用新解法

2022 年 03 月 03 日

美中交鋒晶片設計/關鍵設備 數位轉型再造供應鏈韌性

2022 年 09 月 29 日

台積電千億投資獲大客戶肯定 英特爾/三星難抗衡

2025 年 03 月 07 日
前一篇
地區電信/企業專網同步推動 日本Local 5G一冷一熱
下一篇
Anritsu推出支援雙SIM卡功能的5G NR行動裝置測試平台ME7834NR